(原标题:独家对话摩尔多瓦驻华大使:年销量600万瓶,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近几年,摩尔多瓦在中国的存在感有点高。
尤其是在葡萄酒领域。自2010年成立“摩尔多瓦葡萄酒(中国)推广中心”以来,摩尔多瓦葡萄酒就以跋山涉水之姿,在中国市场拥有了姓名。
数据显示,摩尔多瓦葡萄酒在2022年的进口量为242万升,进口额626万美元。
6月中旬,摩尔多瓦副总理博莱亚对中国进行为时5天的访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非常重视同中国的合作,并高度称赞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及两国合作潜力时,着重提到葡萄酒。
围绕于此,云酒头条独家对话摩尔多瓦驻华大使杜米特鲁·贝拉基什(Dumitru Braghis),共同探讨葡萄酒产业的进出口情况与未来发展蓝图。
摩尔多瓦上位的机会来了?
进口葡萄酒的日子不太好过,量价齐跌的状态已经来到第六年。
在经济形势、贸易政策、疫情防控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进口葡萄酒颓势不减。今年以来,欧元、美元的汇率一路上涨,导致进口成本的持续攀升,对于其而言更是当头一击。
但杜米特鲁·贝拉基什的态度却并不悲观。
他认为,客观趋势如此,却并不是指摩尔多瓦。近几年,摩尔多瓦一直在循序渐进地提高葡萄酒出口价格,这是品质、性价比优势带来的自信。相较于市场价格下降的普通葡萄酒,摩尔多瓦的酿酒商更多的是致力于生产更多限量版的葡萄酒。
在摩尔多瓦,有很多“精品葡萄酒”生产商,他们追求的不是数量大而是质量高,自然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
市场为什么会认可摩尔多瓦的精品葡萄酒?
摩尔多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80%的国土是黑土高产田,在葡萄种植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葡萄酒生产的独特性。据记载,此地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为摩尔多瓦葡萄酒悠久而独特的酿造工艺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杜米特鲁·贝拉基什看来,摩尔多瓦葡萄酒具有非常浓郁和独特的香气,回味非常好。而这正是葡萄酒爱好者所重视的因素。
在过去的六年中,摩尔多瓦葡萄酒在各类国际评比会议和品酒活动中获得5000多枚奖牌。同时,在葡萄酒酿造、葡萄种植和其他与葡萄酒生产相关的领域也都取得很大进展。
如此实力,确实有望在疲软的进口葡萄酒市场赢得上位时机。那么,摩尔多瓦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如何?
600万瓶+之后
是“追求更大的成果”
据杜米特鲁·贝拉基什透露,摩尔多瓦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好的时候,年销量超600万瓶。而今,摩尔多瓦已经有50多家相关的公司进入并常驻中国市场,有200多家分销商和各种渠道推广摩尔多瓦葡萄酒。
“我们将继续开拓葡萄酒分销,追求更大的成果。”
业内人士相信,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OIV发布的《2022年世界葡萄和葡萄酒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约为232亿升,而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仅8.8亿升,人均消费量只有0.8升,远低于世界水平。
从侧面证明,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
如今的消费主流人群更注重品质生活,消费需求呈现出高端化、品质化、专业化的特征,这就为葡萄酒产品带来新的发展和增长动力。随着葡萄酒文化的进一步普及,葡萄酒消费或将迎来进一步的增长。
杜米特鲁·贝拉基什明确提出,期待摩尔多瓦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增加,并由此进入到所有亚洲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摩尔多瓦近两年频繁地参加中国的各项活动,一如2022年的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
他表示,摩尔多瓦想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此类活动中专业人士和参与者讨论的最有趣的问题是什么,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展示、宣传摩尔多瓦在此领域的成果与成就,进而达成合作。
发掘特色
是中国葡萄酒的出路之一
合作共赢,生生不息。
当前的国际形势虽是复杂多变,但“共同发展”仍然是主旋律。在新时代里,中国提出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共建国家和地区深入合作,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博莱亚认为,摩尔多瓦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战略优势,可以成为“一带一路”上有利的“商业和投资孵化器”,也可以成为中国商品销往欧盟市场的“中转地”。
然而,中国酒类产品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摩尔多瓦市场。据杜米特鲁·贝拉基什分析,问题在于距离远,且中国酒价格高。
如何破局呢?杜米特鲁·贝拉基什给出两个建议:
首先,不局限于酒类出口。
他认为,推广中国酒类产品的最好方法,是在摩尔多瓦开几家好的中国餐馆,借助推介中国美食的时机进行推广。也就是说,要将目光放到更广泛的文化合作上,可以是美食文化,也可以是风俗传统等。
“用这种合作方式来推广,或许会容易得多。”
其次,突出差异化特色。
当下,中国葡萄酒多是选择赤霞珠、霞多丽等世界知名葡萄品种,但同样的葡萄品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点,中国葡萄酒很难与法国等成熟的葡萄酒生产国竞争。
中国葡萄酒可以尝试开发和种植自己的葡萄品种,在香气、味道、颜色等方面做到差异化,便可凭借自己的品种与葡萄酒身份进入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族品牌。
“摩尔多瓦也正在寻求与中国进行葡萄生产和葡萄品种选种方面的合作,我们有很多经验可以与中国生产商分享。”杜米特鲁·贝拉基什说道。
*文中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