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酒类经营许可新规来了,上海酒类终端数或迎爆发式增长?)
酒类终端的门槛看似越来越低,实则越来越高。
文|云酒头条商业中心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印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酒类商品经营许可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事项》),明确自2023年7月10日起,本市酒类商品经营许可整合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范围,不再单独核发《酒类商品批发许可证》和《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
该《事项》的实施意味着,就上海市而言,酒类经营手续将更为简捷。那么,会否推动当地酒类终端的增加?这对于全国酒行业又将带来何种影响?
上海酒市或将迎来新变化?
一直以来,店铺若想销售酒类产品则需要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酒类流通许可证等证件,办证流程繁琐且漫长。将酒类商品经营纳入食品经营许可范围,作为食品经营许可经营项目,这一举措简化了市场主体准营手续,有效降低了制度易成本,更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
据上海市场监管报道,7月10日,上海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获批了全市第一张含酒类商品经营项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书。
那么,为什么会以上海为试点?
首先,上海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652.80亿元,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
为推动经济发展,以上海为试点再发散至全国有着更为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其次,聚焦行业,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我国有超过295万家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专门零售的个体工商户。而在超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中,广州的烟酒店数量超过26万家,上海的烟酒店数量却不足5万家,而这些烟酒店在当地的注册资本总额却高达295.26亿元,位列全国第三。同时,上海烟酒店平均注册资本却在全国仅排名第九。
有行业人士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上海的烟酒店出现了一些超级大商,是它们有力提升了本地注册资本总额。而平均注册资本的排位靠后,则说明总额被很多小门店稀释。
也就是说,上海的烟酒店寡头效应明显,大商超商少而小型烟酒店相对较多。手续简化后,或将推动上海市酒类终端的数量增加,也将增加当地酒水销售总额。
经营放开、手续简办
好事还是坏事?
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事物发展,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事项》的实施也不例外。
针对酒行业而言,正面的影响便是渠道数量上的增加。
上文提到,上海烟酒店数量在全国排名并不靠前,且寡头效应明显。可以预见,《事项》实施后,酒类终端店数量或将明显增加,一则可以稀释当地“大商效应”;二则在终端店数量骤起之时,更能加重当地酒类消费氛围。
而另一方面,流程简化后,需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监管难度的增加,加之由于酒类产品利润丰厚,造假售假问题更为严重,因此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防止酒类市场秩序混乱。
此外,终端数量增多,也将进一步推动终端的迭代升级。为抢占市场,各终端门店“内卷化”或将加剧,传统烟酒店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事实上,近两年全国各地已在各试点实施“一业一证”制度,即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
基于经济改革大形势之下,酒类终端的门槛看似越来越低,实则越来越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各种政策下,酒类终端的“准入”门槛逐渐简化,但实际上经营门槛却在逐渐提高。一方面要经受企业端的渠道改革,面对企业自建终端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时刻“警惕”其他终端的加速升级。
若进一步放开思维,近两年面临生存“瓶颈”的传统烟酒店是否将迎来曙光?被电商冲击的经销商是否能够重回线下?企业抢占下沉市场是否又将以线下为抓手……
诚然,《事项》的实施,对酒行业而言有利有弊,但其未来将如何改变行业还需要用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