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地人不知道,本地人不买账,河北白酒被谁打)
在白酒行业“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马太效应下,每个省份都在角逐属于自己的产业名片。四川有浓香集群、贵州有酱香龙头、山西有清香标杆,而坐拥华北平原腹地、酿酒历史超千年的河北,却始终未能在全国白酒版图中占据核心话语权。
这片被寄予厚望的酿酒沃土,一边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一边是“有历史无地位,有品牌无规模”的发展困局,河北白酒,真的该争气了。
遍地开花却难成参天大树
“散而不强”是河北白酒被行业内外公认的痛点。
翻开河北白酒名录,从张家口到邯郸,从承德到衡水,几乎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本土品牌,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个,形成了“县县有酒厂、市市有品牌”的格局。
这些品牌中,不乏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老字号,也有凭借区域渠道深耕立足的新锐品牌,但绝大多数都深陷“本地打转”的局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能走出河北、在全国市场拥有辨识度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这种“繁星点点却无明月当空”的发展现状直接导致河北白酒陷入了尴尬的发展循环。
一方面,区域品牌之间相互割据,资源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合力;
另一方面,为了争夺本地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同质化模仿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拉低了河北白酒的整体品牌价值。
而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又让企业难以投入到产品研发、品牌升级和省外市场开拓中,最终陷入“规模小→资源缺→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与川黔晋等白酒强省的差距不断拉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国性名酒渠道下沉,河北本土市场正被不断蚕食。在省会石家庄的高端餐饮渠道,难觅河北地产酒的身影;就连地市级市场,也面临着外来品牌的强势冲击。
据统计,河北目前白酒市场容量300多亿,但冀酒的总体市场占有率不足30%。尤其在高端市场中,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名酒垄断超95%份额;次高端市场中,剑南春水晶剑、汾酒青花20、洋河天之蓝等产品更受信任与欢迎,占据超60%份额。
手握好牌为何步履蹒跚
实际上,河北酿酒的先天优势,足以让许多省份艳羡。
从地理上看,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山,境内河流纵横、水源充沛,地貌类型多样、山海相连,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条件。尤其是张家口怀涿盆地、衡水湖周边等区域,土壤肥沃、水质甘甜,是天然的酿酒宝地。
从资源方面看,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河北盛产高粱、小麦、玉米等酿酒原料,原料供应充足且品质优良,为白酒酿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底蕴看,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年代最早的酿酒作坊遗址在河北,世界上最早的酒曲实物在河北,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酒实物在河北,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锅实物也在河北。河北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元酿酒体系,例如衡水老白干的“地缸发酵”技术、丛台酒的“高温堆积”工艺、沙城老窖的“老五甑”工艺等,无不闪耀着古人的智慧。
从文化建设看,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之士,亦富壮丽之景,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燕赵大地的慷慨文化、边塞文化与酒文化深度交融,为白酒品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按理来说,手握地理、原料、技艺、历史、文化等多张好牌,河北白酒本该一路高歌猛进,为何却总是不尽人意?
深究原因,根源在于“内耗”与“保守”。
一是区域保护思想严重,许多本地品牌满足于“家门口的市场”,缺乏走出河北、参与全国竞争的野心和魄力;
二是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多数企业重生产、轻营销,既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也缺乏系统的品牌传播,导致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难以提升;
三是产品创新不足,长期陷入“老口味、老包装、老思路”的怪圈,难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四是渠道布局僵化,过度依赖传统流通渠道,对电商、社群营销等新兴渠道的探索滞后,错失了市场拓展的窗口期。
最后,在资本运作、数字化转型等新时代竞争要素上,河北白酒企业也明显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
可见,河北白酒的转型与焕新迫在眉睫!
转型路上的沙城老窖样本
近年来,河北白酒行业终于意识到了转型的紧迫性,一批本土酒企率先扛起转型大旗,通过品牌整合、产品升级、渠道革新等举措,逐步打破发展困局。
从全省层面来看,白酒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部分品牌开始在省外市场崭露头角,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趋势明显,河北白酒的整体形象正在悄然改变。在这场转型浪潮中,沙城老窖的表现十分亮眼,成为河北白酒突围的典型样本。
继2023年销售规模突破10亿后,2024年营收飙升至14.16亿,增速高达35.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等核心市场均跻身亿元俱乐部,更在200-300元价格带抢占了部分名酒份额。这家承载着八百年御酒历史的老名酒,之所以能在行业调整期逆势突围,背后是产品、品牌、渠道、营销等多维度的系统性革新。
一是产品升级是沙城老窖增长的核心底气。
摒弃了早年“群狼战术”下产品线杂乱、价格易穿底的弊端,沙城老窖转向超级大单品战略,构建了层次分明的产品矩阵。
核心战略单品陶藏原浆系列锚定200-300元消费升级核心价格带,甄选九年以上真年份陈年老酒勾调,依托明清古窖池群与万吨陶藏酒库的雄厚储能,拿下河北首家“真年份老酒”认证,用实打实的品质背书打动消费者。
同时,针对大众市场推出的“精彩酒”系列,以“300元以上品质、200元以上颜值、100元以下价格”的高性价比优势快速扩张,成为渠道追捧的潜力单品。
二是品牌建设的深度赋能让老名酒焕发新生。
沙城老窖深挖“两朝御酒”的历史底蕴,从元朝“岁供御醪”到康熙帝亲赐“沙城沙酒”的荣耀,再到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将历史文化转化为独特的品牌资产。
同时,以“真年份”为核心打造品质IP,强化消费者信任,实现了“历史底蕴+现代品质”的双重赋能。而酒文化博物馆、老酒收藏计划等文化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助力沙城老窖摆脱区域酒企的品牌局限,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是精准的市场布局与渠道革新是增长的关键支撑。
沙城老窖采用“一核三带多点”的立体化布局,以张家口-承德-唐山为核心区构建心智认知,以石家庄-保定-沧州为辐射带抢占宴席与商务场景,以衡水-邢台-邯郸为潜力区深耕下沉市场,更在雄安新区等政策红利区提前布局。这种梯度化布局避免了资源分散,实现了市场的深度渗透。
渠道方面,企业掌舵人王海龙作为深耕行业近30年的老酒商,带来了丰富的经销商资源与人脉,更创新性地推出“股权商模式”和“精彩联盟荟”,将厂商关系从单纯买卖升级为利益共同体。通过费用预投、新媒体赋能、终端动销支持等举措,解决了经销商的核心痛点,激活了渠道势能,形成了“让渠道先赢、让伙伴赚钱”的良性循环。
四是营销创新则让品牌与市场实现高效连接。
例如,高频次、高规格的品鉴会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从五星级酒店的高端宴请到县域市场的终端联动,随时申请、全程支持的模式让品牌快速渗透到消费端。
同时,针对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营销:核心区侧重文化驱动,辐射带聚焦场景占领,潜力区强化渠道深耕,雄安新区绑定政策红利。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让营销更精准,扫码领红包、线上品鉴会等形式提升了终端动销率,而赞助文化活动、推出纪念酒等举措,则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了情感连接。
如何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尽管成绩斐然,沙城老窖要实现更大突破,仍需在发扬长处的基础上补足短板。
首先,应持续深化大单品战略,在巩固陶藏原浆系列优势的同时,将“精彩酒”等潜力单品打造成十亿级标杆,进一步优化产品矩阵的梯度感。
厂商协同的优势需要继续强化,可通过完善经销商星级评定制度,将文化推广、场景营销等纳入考核,推动渠道从“卖货”向“卖价值”转型。
品质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要持续夯实,一方面扩大老酒储能,深化真年份IP的权威背书,另一方面挖掘更多燕赵文化与品牌的结合点,让文化赋能更具穿透力。
短板的补足同样关键。
品牌全国影响力不足是当前最大瓶颈,需在巩固河北市场的基础上,以周边省份为突破口,通过区域联动营销逐步扩大全国声量,避免长期局限于“本地酒”认知。
数字化转型需从“工具应用”升级为“生态构建”,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数据库,实现从需求洞察、产品研发到精准营销的全链条数据驱动。
区域市场的协同性也有待加强,需避免核心区与辐射带的价格重叠竞争,通过明确分工形成合力。高端市场的突破乏力需要重点攻坚,可依托陶藏原浆系列的成功经验,打造更高端的产品矩阵,结合商务场景深度运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此外,组织能力的升级不可或缺,需引入数字化、营销创新领域的专业人才,打破传统思维惯性,构建适应新时代竞争的人才梯队。
沙城老窖的逆势增长,为区域酒企的复兴提供了宝贵样本。它用实践证明,在名酒下沉与存量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区域酒企只要坚守品质初心、精准把握市场、创新厂商关系,就能找到突围之路。
如今,沙城老窖的复兴之路刚启征程,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老牌酒企,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表面看是挑战重重的发展迷雾,实则内蕴着难得的转型良机。大浪淘沙之下,市场正在重新洗牌,这恰恰为河北白酒打破旧有格局、实现价值重估打开了新的窗口。此刻的河北白酒,需务必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在挑战中捕捉机遇,在压力中淬炼韧性,争气再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