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酒便利的易主悬念)
作者懂酒哥
一场关乎酒便利命运的司法拍卖进入倒计时,这家曾经的酒类连锁标杆企业正站在控制权更迭的十字路口。
日前,酒便利发布关于公司控股股东所持公司部分股权被司法拍卖的公告称,因控股股东河南侨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河南侨华”)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将对其持有酒便利3831.21万股(占酒便利总股本51%)进行公开拍卖,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拍卖时间为12月8日10时至12月9日10时(延时除外),拍卖平台为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
股权拍卖的背后,是实控人失联涉案的治理危机,是业绩断崖式下滑的经营困局,更是整个酒类连锁行业在消费变革中遭遇的普遍挑战。
从失联到法拍:余增云案拖垮酒便利
根据公告,河南侨华目前持有酒便利398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2.98%,而这部分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冻结。同时,河南侨华累计质押其持有的公司股份38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占其自身所持股份的96.26%,与本次拍卖股份数完全一致。
本次公开拍卖股份分为三部分,分别为2238.55万股、1365.82万股与226.84万股,其将酒便利51%控股权拆分为29.81%、18.19%和3.02%三个独立标的。经计算,三批标的起拍价合计达6712万元,较市场评估价总和9590万元存在明显折让。
截至发稿,虽然拍卖尚未开始,但已累计围观次数已超过千次,近百人设置了开拍提醒。
对于本次拍卖的后续影响,酒便利在公告中提示,目前司法拍卖尚处于公示阶段,后续还将涉及竞拍、缴款、法院执行法定程序、股权变更过户等多个环节,拍卖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若本次司法拍卖成功且完成股份变更过户手续,河南侨华持有的酒便利股份将仅剩14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降至1.98%,这将直接导致酒便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除大股东外,酒便利股东持股较为分散。截至今年上半年,酒便利二股东杭州跃梦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0%,个人股东仝伟、河南旭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河南朴年商贸有限公司持股5.57%。若此次拍卖的51%股份被不同买家分散竞得,无单一主体能持有足够比例股份,公司则可能陷入无控股股东状态。
事实上,本次股票拍卖风波,早现端倪。2021年11月,余增云实控的河南侨华开始参股酒便利,并逐渐获得酒便利的实际控制权。2024年9月9日,酒便利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河南侨华出具的告知函,河南侨华无法与公司实际控制人余增云取得联系。同年11月,酒便利再发公告,称收到河南侨华出具的告知函,公司实控人余增云涉嫌集资诈骗被刑事立案调查,但此人至今仍处于“失联”状态。
除此之外,酒便利原董事长刘鹏也在近期因涉嫌犯罪被正式批捕。10月30日晚,*ST创兴(600193.SH)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董事长刘鹏家属通知,其收到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出具的《逮捕通知书》,刘鹏因涉嫌犯罪被批准逮捕。公开资料显示,刘鹏曾长期任职于*ST创兴前实际控制人余增云旗下“华侨系”企业。2015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刘鹏任华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侨基金)执行总裁;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刘鹏任华侨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浙江侨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酒便利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酒便利来说,本次拍卖或许成为公司转折的一次机遇。酒便利创始股东张立近期曾就股权拍卖事项向媒体表示,他坚信此次大股东变更将有助于公司摆脱过往实控人事件的不良影响,并在融资、供应链及客户层面重建信任,同时有望引入新资源与管理经验,实现“1+1>2”的效果。
业绩波动明显,上半年毛利率腰斩
根据公开信息,酒便利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首个以“便利”命名的酒类连锁品牌。随后,酒便利以其创新的“20分钟喝上放心酒”的模式,迅速在河南市场站稳脚跟,2016年在河南地区20分钟送达率高达97%,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2011年,酒便利门店达22家;2013年走出郑州,会员超10万人,业绩破亿并实现盈利。截至目前,酒便利在全国有近400家门店、600多万会员。
酒便利此前也曾备受资本青睐,2016年1月,获得联想控股数亿元战略投资。同年8月,酒便利在新三板挂牌,此后河南国控、仁怀酱酒集团等纷纷注资。不过,近年来酒便利曾经迅猛的发展势头逐渐熄火,转而走向下坡路。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酒便利营收仅5.9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7.1%;归属净利润亏损达6155万元,同比暴跌641.51%;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7.64%腰斩至9.32%。截至2025年6月末,酒便利账上货币资金仅余0.14亿元,同比锐减92.97%。
酒便利在报告中指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形势的影响及政策的变化,市场消费需求下降。同时公司战略调整,关闭部分亏损门店,对收入也有所影响。前述余增云案也对酒便利的业绩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今年的半年报中,酒便利表示,实际控制人占用资金2100万元尚未全部归还。受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影响,公司出现金融机构续贷困难、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等情况。上述事项或情况表明可能存在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
将时间拉长来看,酒便利的业绩波动更为明显,且整体呈疲软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40亿元、17.45亿元、16.79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029万元、2973万元、-1.09亿元。
酒便利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整体下行趋势的缩影。据媒体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华致酒行营收51.64亿元,同比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出现亏损;而1919此前曾被曝光拖欠加盟商相关款项,并以专供产品抵扣部分费用,但该公司发布声明,表示至今累计应收未收赊销货款1.2亿元,应收未收采购款约5.7亿元,另外从7月份起,已经关闭200多家加盟店。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行业共性看,首先是消费分级带来的需求变化,中高端白酒消费更趋理性,大众消费对价格敏感度上升,而连锁企业在两端市场均面临竞争:高端市场受制于酒企直营渠道,大众市场则遭遇社区超市、电商平台的挤压。其次是数字化转型滞后,多数连锁企业仍依赖传统线下模式,未能通过数字化实现精准营销与成本控制,在电商平台的价格战面前缺乏竞争力。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行业生态的重构。白酒行业“品牌集中化”趋势明显,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掌握定价权与渠道主导权,连锁企业若无法获得核心产品配额,便失去关键引流手段。此外,资本退潮也让行业面临资金压力,此前依赖资本输血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不少企业陷入“扩张-亏损-收缩”的怪圈。
酒便利51%股权的拍卖槌尚未落下,但其命运转折已成为观察白酒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窗口。这家企业从行业创新者到控制权易主的起伏,既暴露了酒类连锁企业治理的脆弱性,也反映出酒类流通环节在行业调整期的被动处境。对于酒便利而言,若能迎来具备资金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新控股股东,或许能借助国资背景恢复银行授信、稳定供应链,重获发展契机,但能否突破盈利困境,仍需解决模式转型与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