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李鬼”横行酒业:一场关乎知识产权的生死战)
作者懂酒哥
在白酒行业,知识产权宛如企业的生命线,维系着品牌的声誉、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市场的竞争力。然而,近年来,白酒行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从茅台、五粮液等行业巨头,到众多区域名酒企业,都深陷侵权与被侵权的漩涡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在行业内持续敲响。
侵权阴影下的酒业
头部名酒企业首当其冲,成为商标被侵权的重灾区。近日,贵州茅台对江西省赣酒酒业等4家企业发起侵权诉讼,直指其“赣酒1953”商品涉嫌侵犯多项商标专用权。
根据公开信息,赣酒公司位于吉安市新干县,成立于195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酱香型和清酱型白酒为一体的企业,具有年产白酒1万吨的产能。“赣酒1953”是其明星热销单品,此外公司还拥有“赣酒1993”“赣酒1989”等酱香型白酒产品。
在包装方面,“赣酒1953”的陶瓷瓶体、瓶颈装饰带等细节与茅台五星系列高度相似。在产品介绍中,该公司宣称酿造工艺源于3600年前,“坚持古法酿造,九蒸八酵、七次取酒,分区坛藏工艺,”而这也与茅台酱香酒的标志性工艺术语相似。在产品价格方面,53度“赣酒 1953”单瓶售价435元,站位400-800元的次高端价格带,与茅台1935等产品形成间接竞争。贵州茅台认为“赣酒1953”的产品名称、包装等方面涉嫌侵权,使消费者容易混淆,进而影响自身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
根据天眼查APP,2025年初至8月20日,贵州茅台共有178条开庭公告,其中案由为“侵害商标权纠纷”且作为原告的公告有108条。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贵州茅台表示,公司每年花费在防伪、打假方面的各项支出高达2亿多元,假冒产品的侵权行为严重影响自身品牌形象。
中小酒企同样未能幸免商标侵权的困扰。贵州无忧酒业近日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销售等领域发现部分市场主体存在侵犯其商标权,销售假冒“无忧酒”的行为。这些产品假借“无忧”之名,可能对广大无忧消费者的财产与健康造成损失。
无忧酒业表示,市场上近期出现的所谓“无忧王子酒”“无忧端午酒”“财富论坛用酒”“无忧标准酒样”“茅型瓶无忧酒”等产品,均非该公司出品,属严重的假冒伪劣与侵权行为。对此,无忧酒业市场部已收集完整证据链,对相关证据已予以固定,并将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各大电商平台进行投诉和查处。同时,对于个别媒体账号及企业公然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该公司将依法提起法律诉讼,坚决维护企业声誉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并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绝不姑息。
在区域名酒中,也不乏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例。例如,“杜康”商标之争曾引发广泛关注。杜康酒作为中国历史名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杜康”商标存在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情况,导致商标权属不清,引发了一系列的纠纷。不同企业对于“杜康”商标的使用范围、权益分配等问题存在争议,各方纷纷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商标之争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乎品牌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合理解决商标权属问题,实现品牌的协同发展,成为摆在相关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纠纷到治理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显示,86.96%的企业遭遇过知识产权侵权,尤以商标侵权最为突出,占比高达78.26%。白酒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商标侵权问题。
商标是生产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商业标志。商标具有识别、质量保证、商誉承载、融资担保等多项功能。商誉是商标之“本”,商标法所要保护的并不是商标的“标志”,而是商标背后承载的商誉。
频繁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给白酒行业带来了多方负面影响。从企业层面来看,商标被侵权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还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被蚕食,企业的经济利益遭受重创。例如,一些不法企业通过仿冒名酒的包装、商标等,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使得正品企业的声誉受到牵连。
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行业的创新发展。当企业的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也将受到抑制。
为何白酒行业知识产权纠纷屡见不鲜?业内人士认为,侵权企业受短期逐利与低风险诱惑驱使。名酒品牌市场认可度高,侵权者仿冒包装、名称,以低成本获取高收益。侵权企业多为中小规模,缺乏核心研发与品牌建设能力,部分代工贴牌企业流程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市场环境方面,消费者品牌细节辨识度低,下沉市场监管薄弱,给侵权行为提供生存空间,形成了“侵权—获利—再侵权”的恶性循环。而在法律层面,侵权赔偿标准低,维权程序复杂、取证难、周期长,增加了企业维权难度。
加强白酒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监管部门、司法机关正在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发布的《 贵州白酒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年—2023年)》显示,三年共受理审查逮捕涉白酒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54件618人,审查起诉345件774人;坚持全链条打击,对侵权白酒的制造者、销售者、包装工人、运输人员及上下游人员,进行全面深挖彻查,加大追赃挽损力度,三年共为白酒企业追回损失3200余万元。
企业自身也需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塑造独特品牌文化与产品特色,如挖掘历史文化结合现代工艺设计,提升品牌辨识度与抗侵权能力。完善内部保密制度,对核心技术部门和岗位加强人员管理、签订保密协议、限制信息访问、采用技术手段保护信息安全,强化员工保密意识。侵权发生时果断用法律武器维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组织法务团队调查取证、制定策略,通过诉讼等手段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此外,企业要加强品牌宣传与消费者教育,提升消费者品牌认知与辨别能力,引导购买正品、抵制侵权产品。只有企业、政府和消费者携手共进,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白酒行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