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佬陨落,银基之后,白酒行业下一个是谁?)
作者尚可
最近,银基集团创始人梁国兴再度引起媒体关注。他在香港的豪宅易主,成为白酒行业在调整、转型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时代洪流来了,任谁都挡不住,不管你是有权,还是有钱,或者两者都被你握在了手中。
只是,不知道在梁国兴之后,白酒行业下一个因为扛不住压力,最终走向陨落的大佬,会是谁?
银基崩塌:一个时代的落幕
2025年3月,香港浅水湾香岛道33号豪宅易主,成交价4.8亿港元——这座曾被银基集团创始人梁国兴以1.68亿港元收入囊中的顶级物业,最终成为他“卖豪宅求生”的注脚。
此时的银基集团,早已不是那个手握五粮液、茅台等一线名酒经销权的酒业帝国——2023年12月,其港股上市地位被强制取消,曾经的“酒类流通第一股”,不得不黯然退场。
梁国兴的困境,折了中国白酒经销商群体的集体焦虑。
2010年,银基集团凭借五粮液永福酱酒,以及泸州老窖国窖1573系列43度产品的独家经销权,一度占据中国高端白酒市场20%的份额。
但十年后,茅台、五粮液等酒企加速直销改革,银基的渠道优势逐渐被瓦解。2023年,贵州茅台合同负债同比下降8.7%,经销商预付货款意愿开始走低——强如茅台,面对行业深度调整亦有如此待遇,何况其他?而此时,银基的营收已不足巅峰期的1/3,最终走向退市。
行业寒冬:白酒经销商的生死劫
银基集团曾经在业内叱咤风云,成为名酒厂高度依赖的渠道商之一。它之所以会得到现在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只能这样来总结:过度依赖名酒独家经销权的银基集团,崩于行业转型期,毁于没能顺势调整,死在了行业寒冬。
导致银基“猝死”的根本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来自于下面这几个行业基本面。
1、库存高企与价格倒挂
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进入“去库存年”,社会库存积压超500亿元,价格倒挂现象普遍。飞天茅台批发价一度跌破2100元/瓶,茅台1935甚至出现批价低于出厂价的尴尬局面。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低价抛售,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至5%以下。
2、酒企渠道改革的冲击
茅台、五粮液等头部酒企加速布局直销渠道。2024年,“i茅台”平台贡献营收200亿元,虽然同比下滑10.5%,但直销渠道营收数据在贵州茅台销量中的整体占比,已经提升至40%。与此同时,酒企对经销商的考核也正在从“压货量”转向“动销量”,部分经销商因无法完成任务被取消代理权。
3、与需求萎缩
国内经济复苏乏力,高端白酒消费场景锐减。2024年,政务消费占比降至5%以下,商务宴请市场规模同比萎缩15%。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次高端品牌,甚至“口粮酒”,导致经销商库存结构失衡。
外部冲击:关税战与跑路潮
2025年初,扬州、镇江等地爆发多起酒类经销商跑路事件。在市场大环境不能及时转好的情况下,类似事件绝对不会是偶发。
最近,特朗普突然又发动了大规模、高强度的关税战,此举短期内虽然对酒行业的影响甚微,但长期来看,关税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势必会传导到白酒消费市场。
在糖酒会期间,国台酒业的厂商矛盾再度引起关注,川酒集团的融资负债让媒体开始警觉,金种子的巨额亏损广受关注……近期,业内关于又有酒企要暴雷的预警之声再起。面对行业调整,终究还会有人扛不过去,只是不知道下一个崩盘陨落的行业大佬,究竟会是谁?
它或许来源于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大商,银基集团就是前车之鉴,它的的崩塌,本质是过度依赖五粮液、茅台等品牌的结果——当酒企绕过经销商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时候,这类“躺赚”的大商必然被淘汰。
它或许来源于缺乏数字化能力的传统经销商,当前,头部酒企正通过“云平台”重构渠道,比如“i茅台”,已经实现了从订单管理到消费者运营的全链路数字化,传统经销商若不能接入这些系统,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梁国兴的故事,是中国白酒经销商黄金时代的挽歌。当行业从“渠道为王”转向“消费者主权”,那些躺在名酒代理权上吃老本的经销商,终将被时代抛弃。